學員分享 · 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 港中大新闻学
- YUZH EDU
- 2021年5月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基本背景
H同学
山西大学本科 新闻学辅修心理学专业 89.9分
录取Offer
CUHK MA Journalism
HKBU MA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不出意外,前两天打开邮箱的时候,HKBU的Cancellation of the Admission Offer邮件乖乖躺在收件箱里,然后一阵感慨:吼!我居然也是能拒掉offer的人了。回想自己的申请季,还是觉得太过幸运,毕竟从开始投递到结束就只花了一个月左右。
抉择:硬着头皮走下去
我决定研究生出国的时间很早,大概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就已经和家人商量妥当,并且与有智签约,开始我的留学准备。
说起那个时候为什么出国留学,其实原因也挺简单粗暴的——我不想再通过考试的形式去被迫选择我的研究生院校。记得在做出决定的那几天,我与闺蜜通电话,商议我们未来要走的路(她也选择了留学,并且收到UCL的offer啦!)。高考的失利让考试变成一个无解的难题,明明学习得很努力却在收获时不尽人意,那么,或许另外的道路能成为新的转折吧。保研呢?低的起点还是跳不出庸庸的怪圈。于是,出国成为了我大学剩下二分之一时光的目标。
本科学习的是新闻学,并且逐渐深爱,所以在同有智进行择校时,我将专业排在了第一位,后来又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与家人意愿,将地域定在了香港。我相信大部分申请香港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申请人都非港三不上吧,但是,那时的我却毫无自信,平平的双非背景让我一直将目光盯在HKBU上,我想,我再努努力,国际新闻应该是要我的吧......
早决定的好处是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但是这些时间从另一方面却又可能成为摇摆的空间。其实,决定留学和去哪里留学是很简单的两个问题,不消一个星期,它们就能找到答案。但是,在做出决定后的那些时间里,“我做出的决定是最优的吗?”会一直成为行动的羁绊,至少对于我来说,亦或许对于每一个选择香港的申请人来说。
形势的复杂再加上疫情,有过很多想要半路劝退我的人,其中甚至曾包括我自己。我就像终于决心走上一条分岔路后又在原地徘徊,前路未卜,后顾不甘。“我要不还是去保研吧?”我问我自己,但是最初放弃它的理由会一直强调于脑海,于是我终于还是硬着头皮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即使到后来,十月过半,我为了雅思跟着考研的同学自习晚归,她问我:“你后悔吗?放弃保研第一的名额去留学?他们已经开始躺尸了你还这么苦戳戳。”我说,我不后悔,我不想将就所以我不会后悔。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已经下定决心想要出国的准申请人,还是正在犹豫的同学。任何一条道路,只要选择了,就一直走下去吧。不会有一条路会是比其他的道路轻松的,做出决定的原因不在付出成本高低,而在自己和未来,毕竟都是成年人了,后果都得自己担着不是?(就像一开始我因为不想考试而放弃考研一样,留学还不是一样被雅思考试卡在了半途......哈哈,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准备:我好像就只做了自己该做的
当本科不能成为自己的申请优势时,不断地刷高绩点变成了我每个学期的首要任务;其次,对于新闻专业来说就是实习履历;最后,港校申请的硬指标,达标的雅思成绩。本来所有的事都在按照计划计划得好好的:先顾绩点,把大二满满当当的课程与作业熬过去;兼顾实习,每个假期投递简历找新闻实习;再在大三下学期,也就是开始申请季的前半年考出语言成绩,顺利开启自己的申请季。然而,2020年的一开始,所有的计划被顷刻打乱。
返不了乡的春节,拖延着开不了门的学校,以及无数被病毒压倒最终变成数字的个体,让一切都变得压抑。那本来被用来准备考雅思的半年也在烦躁与焦虑中一点点流逝过去,沉不下的心和动不了的笔让我一度自我怀疑。无尽的茫然中,我打开飞书在申请群里倾诉自己的不知所措。Skinner为我条分缕析出了当下待办事项的优先顺序,而这些也最终成为让我开始行动起来的方向。7月开始,我再坐不住。彼时疫情已经开始稳定,我也正好获得了一个在北京实习的机会,所以,在这个有些特殊的暑假,我自己去到了北京实习。其实直到说到这里,我还是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够分享什么成功经验的申请人,除了有一份CUHK的offer,我走的是所有申请留学朋友都要走的路。甚至,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行动力而显得不足得多......
我在离申请季开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毅然飞去北京,是因为我的实习履历还是平平,无所谓的大厂加成;在有智已经帮我整理好所有文书和申请资料的8月底,我甚至还没有参加过雅思考试,没有能让我递交申请的合格的语言成绩单;在其他申请人已经开始送出自己材料的日子里,我一头扎进考研的自习室里,有些格格不入地准备雅思考试。
终于,11月中旬,我开始自己的申请投递。然后,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似乎经历了大悲和大喜。
申请季:所有的煎熬等到梦校
相比起海投择其优来说,我算是很快收手的那一类。整个申请阶段我只向两个学校递出了自己的材料——CUHK和HKBU,然后,在幸运地收到了两个学校的offer之后,拉下邮箱,宣布打烊。
毕竟,光光是等待的那一个月,就耗费了我大部分的精力。
对于港校来说,9月份便是申请季的开始,越早投递越好。然而,对于彼时还身在异乡的我来说,干好当下的事是我唯一能做的。后来想想,这也许是因为自己把百分之百的信任都给了有智吧。当然,我也收到了同样的回报。我还记得,8月伊始,在我还沉浸在独居的适应阶段时,申请群就开始忙碌——从PS到推荐信,再到成绩单、护照信息等大大小小的文件材料。下班后的北京有无数个夜晚,我却都在抓耳挠腮中度过:我未来的让人生方向是什么?那些上过的课程都学到了什么?当实习记者的时候我对什么感触最深来着?和这位老师除了上课和比赛还讨论过什么啊......最终,像一团乱麻似的中文材料被我扔在群里。未曾料到PS和推荐信的文档里,每一个字都恰如其分。而它们,都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最终的升华,成为了待发送的部分。
结束实习后的一个月,我像溺水似的备战雅思考试,然后在重重压力之下终于能暂且被搁浅在6.5的海滩上。很累,但是心有不甘,于是在申请开始后又再次回身跑到大海里。然后.......你能想象原本10分钟能结束的会议被硬生生地拖长到1个小时,其中有50分钟都是Skinner在帮我分析雅思的问题所在吗?从听力到写作,聊到最后我都愣了,我们一开始不是在讨论学校和专业嘛?哈哈。
申请这件事,拖得时间越久越耗人精力,因为你从来不知道学校给出的一点点希望到底会是真的好消息还是虚晃。在申请送出的那一个月里,我一边准备着雅思,一边盯紧着自己的邮箱,生怕漏过一点消息,神经总是紧张。但与此同时,我也很幸运自己能够亲身经历这一场着实有些太累的拉锯战之中。有智给了我充分DIY的空间,从注册申请账号到帮我修改回复小米邮件,说实话,亲自跟学校沟通确实是一件满酷的事情,让人感觉所有的东西都抓在手心里。
最后的结果是好消息吗?当然是好消息,而且是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从雅思成绩到正式offer(s),就好像自己的运气都在12月里用完了似的。然后,捧着梦校offer的我立马结束了自己的申请季。
有智:The Revolution Is Us
最后的最后,想跟大家聊聊有智(不是广告,不是广告,不是广告。
其实我对于留学申请机构的了解真的不算太多,当初签约有智是被微博上的信息所打动。虽然具体内容是什么早就想不起来,但是我还记得当初读到那些文字时的心情——我感受到了真诚。于是,还不消去了解其他机构,我就早早地跟有智相约定,成为申请道路上的伙伴。
写作文书时需要深度剖析自己的想法,于是将能想到的所有都码成文字堆在word里,无逻辑而杂乱,但是你在最终阅读文书时,分明感觉到字里行间就是自己;
学校发送来的小希望就像挠痒痒,让人期待又不安,以至无法平息下来做任何事,于是,“好好准备雅思”的忠言瞬间将人浇醒......嗯,走了;
还有终于拿到梦校offer的那天,你不会忘记,在开始投递前又把PS掏出来按照CUHK的要求再大改了一遍,然后在最后祝贺,“恭喜拿到梦校offer~”
你知道吗?同伴最重要的东西,是信任,是Us。

Comentarios